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系专业介绍

时间:2012-12-22 18:58:10   来源:云南招生网   作者:云南省中专招生院校大全   阅读:96次
内容摘要: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系专业介绍

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系专业介绍


运动康复专业介绍

运动康复专业,是教育部于2010年5月首批在全国高职高专类院校批准成立的专业(教育部专业目录外的新专业),学制3年。于2010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是我院第一个文理兼招非体育类考生的专业。本专业坚持以培养实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以建设特色学科和专业为龙头,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为重点,以全面提升教学设施水平为保障,依托我院国家高水平体育人才后备基地的资源优势,按照国内一流的标准进行建设。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传统与现代运动康复医学基本理论、技术,并能灵活应用这些知识,有效预防和治疗运动伤病、功能康复、体能训练和体能恢复等方面的实用型专门人才,为各运动训练基地、运动队、健身俱乐部、社区等提供运动伤病预防、诊治和康复服务。    主要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医学影像学、临床常见病、康复医学概论、康复机能评定、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养生康复、推拿学、针灸学、理疗学、运动康复疗法、运动疗法原理与技术等。    学制3年,其中课堂学习2年,实习1年。毕业教育部统一颁发大专学历文凭证书。    招生与就业: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毕业后主要在专业运动队、各级医院的康复机构、体育运动基地、健康休闲俱乐部、职业运动俱乐部、养老院、社区、健康与康复科研所、体育与卫生行政部门等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健康教育、健康测定与评估、健身指导、卫生保健、医疗监督等工作。

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介绍

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我院为了适应体育产业的发展,满足出现的体育行业服务与基层管理的需要,针对体育产业服务领域培养具有系统的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大众体育组织管理活动能力、体育健身休闲活动服务能力、体育培训服务、健身器械维护、体育保健按摩及大众体育赛事项目组织与管理等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人才

本专业主要服务岗位有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者、私人教练员、体育用品经营者、社会体育指导员、健美操指导员、体育培训、体育场馆的服务与接待员的服务工作。

本专业主要招收普通高中的体育类考生,学制三年。成绩合格,发给大专学历文凭。

在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将面对的岗位群的基础上,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学分制改革,并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为了强化毕业生岗位实用知识、技能,突出专业特色,本专业对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够用为度”,增加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学时,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学院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已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和“柒号营地”校外实训基地,除此之外,学院还与超越健身、健尚健身等健身房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的友好合作关系,既强化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之余,系部将组织学生考试获得私人教练证、社会体育指导员证、健美操等级证书、球类裁判员证书、中、高级营养师证书和按摩师证书、教师资格证、计算机一、二级证书等,将学生培养为“专业突出、一生多证”的创新性人才。

近几年,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在90%以上。毕业生多数就业于各大健身俱乐部、学校、体育培训机构、体育用品公司等从事私人教练、教师、培训师等工作,如2004届陈晓波同学毕业后因表现优异留校就职;2008届代健同学现就职于云南省首次建立的马术俱乐部,并成为马术俱乐部的形象代言人等。毕业生具有独立、创新性开展工作,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就业前景广阔。

体育保健专业介绍

一、专业概述

体育保健是一门新兴体育类专业,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教育部开设,是应体育人才需求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产生的。该专业致力于培养系统掌握体育科学、人体科学、卫生保健和康复医学基本理论与知识,能从事体育保健与运动康复的实际应用、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随着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类课程的深入改革、大众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综合掌握保健康复技能的体育类人才有着越来越好的就业前景。

本专业主要招收普通高中的体育类考生,学制三年。成绩合格,发给大专学历文凭。

二、人才培养目标

1、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类课程教学工作和学生体质监测工作的保健型体育教师;

2、培养职业推拿按摩的高级技术人才;

3、培养具备专业运动营养资质的人才;

4、为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输送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健身俱乐部输送健身指导、会籍顾问等行业相关人员。

三、专业发展方向

在我院首届 “质量工程”评选中,体育保健专业就被评为特色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学院自专业开设之日起,不间断的向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进行了大量投入。对于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本专业一直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目前已拥有1个省级示范校内实习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校外实训基地、1个院级示范校内实习实训基地、1个院级示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技能示教室、运动解剖实验室、运动生理实验室、体育保健实验室以及由数家校外合作单位所提供的场所。

为了使学生获得更职业的高级技能,学生可以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推拿按摩、健身指导、运动营养都是本专业重点发展的方向,学院已具备相关职业技能的鉴定资格——保健按摩师、足部按摩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公共营养师的培训及鉴定均已获批。该专业培养出的职业推拿按摩人才,就业率可达100%,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并且,每届的毕业生都不乏自主创业者。

社会体育专业

一、社会体育专业介绍

我院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和体育人才培养需要,经省教育厅批准于2004年增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并于2005年开始招生,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从事运动健身指导、运动专项指导、社区健康促进与管理和体育俱乐部、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等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突出以下五个培养目标:

1、体育市场营销策划

2、健身教练(私教)

3、拓展(野外)训练指导师

4、社会体育指导员

5、体育经济人

本专业主要招收普通高中的体育类考生,学制三年。成绩合格,发给大专学历文凭。
课程设置主要是体育市场营销、体育社会学、体育服务营销、销售技巧与方法、公共关系、体适能训练与运动处方、运动休闲与健身等。在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将面对的岗位群的基础上,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学分制改革,并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为了强化毕业生岗位实用知识、技能,突出专业特色,本专业对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以“职业为主”,增加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学时,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学院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已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和“柒号营地”校外实训基地,除此之外,学院还与超越健身、健尚健身等健身房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的友好合作关系,既强化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之余,系部将组织学生考试获得私人教练证、社会体育指导员证、健美操等级证书、球类裁判员证书、中、高级营养师证书和按摩师证书、教师资格证、计算机一、二级证书等,将学生培养为“专业突出、一生多证”的创新性人才。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经常带领学生到健身俱乐部、汽车俱乐部和户外俱乐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鼓励学生到社区弱智人中心无偿帮助残障人进行体育锻炼。积极邀请公司和企业的老总和部门负责人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讲座和培训,使讲座和培训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通过积极和企业、公司密切合作,扩大了本专业的社会知名度。

其中,休闲体育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社会体育方向, 休闲体育方向的培养目标面向全社会的休闲领域,特别面相的是被大众逐渐认可的户外运动和拓展训练领域,旨在为休闲体育工商企业(如户外俱乐部、拓展训练、休闲度假村、健身休闲俱乐部、体育旅游、体育咨询公司等)、政府或公益机构(城市公共游憩空间、主题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活动与竞赛场所等)提供专门的指导、组织、策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从已经毕业的四届学生来看,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广阔,就业率在90%以上,如陈忠伟等同学在超越健身俱乐部做私教;简俊碧同学在英派斯健身俱乐部做销售经理,业绩骄人;朱明、徐永军同学在锐达网球学校做网球私教;刘槟同学在宣威体育局做社区体育工作(公务员),都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我们相信,作为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社会体育,由于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与普通大众的身心健康直接相关,在随着国内和省内体育产业、体育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我院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稳定的就业机会。

二、专业概述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训练,掌握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训练,掌握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
  
3.具有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政策、法规;
  
5.了解国内外在社会体育方面的学术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