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师范学院中文系人文教育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要点

时间:2013-01-11 11:47:36   来源:云南招生网   作者:云南省中专招生院校大全   阅读:97次
内容摘要:楚雄师范学院中文系人文教育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要点

楚雄师范学院中文系人文教育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要点

 

 

一、开办人文教育专业的时代背景
   
( 一 ) 开办人文教育专业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对我院人才培养 ( 主要是中小学师资培养 ) 的挑战和要求。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已向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确保均衡性方面发展,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目标。中小学教育改革总的趋势呈现出三个特点:首先是调整培养目标,努力提高全面素质,强调学生整体发展,而不仅仅关注学业目标。其次是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改革,培养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最后是调整课程内容,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结构,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改变以知识为本,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实际经验的联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改变课程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为实现这一改革目标,1999 年 6 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素质教育正在逐步得到推进。但是从整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其中,当时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弊端,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小学教育改革必须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此,新一轮中小学教育课程设计基于全面和谐的素质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原则。对学校课程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如何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对原有课程中的分科课程按其内在逻辑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关联进行统整 ,设计开发各种类型的综合课程。目前,全国有17个省市开设了综合课程,国家教育部要求每一个省有15%的学校开设综合课程。在此背景下,3+X 培养模式中的 X 所涉及的人文教育类课程如社会、审美等以启迪人的生存智慧、深化人生价值的反省、整合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之知情意行的课程目标和人文教育类课程它所涉及的涵盖人生整体及其全部历程,以帮助公民 ( 尤其是学生 ) 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并内化地陶冶其人格情操的教育内涵已被高度重视。而综合课程的开设关键问题是师资,由谁来教综合课,我们现在培养的教师能适应综合课教学吗?这是对教师教育的一种挑战,同时它也给了我们发展的机遇。
   
综合课的开设呼唤以培养合格师资为已任的高师院校必须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知识水平。由于知识老化周期加速,职业迭替频繁,一个大学生无论他所学专业知识多么 “ 现代化”, 若干年以后就会遇到相对应用领域而言的专业知识过时的问题。据统计现在的大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中,属于科学史上继承性的知识只占10%,现代科学知识占90%。这就是在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要知识的10% 左右,而其余的90%的知识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取得这就是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这种观念下,教育内容的制订应遵循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即在知识吸收的过程中实现的态度,才能和本领的形成实际上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那种以精通某些知识就可以传授给他人的说法已经过时,独专一门已经不行了。终身教育的原则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发挥鼓动者,引导者和学习组织者的作用。这些都为未来教师的培养提出新的任务,我们究竟应该为他们准备些什么?我们觉得应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传授的教学科目,不是单一学科知识面,应该是多学科的综合知识;二是在教育学方面应进行的培训。从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我们应调整专业设置,为中学的综合课培养师资力量。
   
( 二 ) 开办人文教育专是高等院校专业建设发展和调整的要求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 ( 教高 [2001]5 号 ) 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面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十五”计划的实施,面对高等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进一步调整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已经成为今后几年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任务。当前,在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家未来发展急需的高新技术类专业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供给不足;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性人才培养薄弱;新兴、边远、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重视不够;一些学校中专业外延发展 ,轻专业内涵建设的倾向严重;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专业管理机制有待形成。为了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科学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性人才。国家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新机制。跨学科设置交叉学科专业,是培育和发展新兴学科的重要途径,也是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本科专业建设的共同趋势。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打破学科壁垒,在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跨学科设置本科专业的实验试点,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新体系,形成高效人才培养多样化的新格局。提倡部分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本科教育应更加注重素质培养。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要淡化专业意识,拓宽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在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二级专业类设置相关专业或按二级专业组织招生。在考虑到就业需要情况下,高等学校可以在宽口径专业内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在此意见中,教育部明确提出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人文社会科学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处地位及重要作用的认识,优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在稳定人文社科基础学科专业并不断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积极开办应用文科专业和新兴人文社科专业。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结合,在其结合点上形成新的学科专业方向。我系人文教育专业的开办符合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人文教育专业的定位
   

对于“人文”概念较为普遍的理解是 “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所谓“文化”绝不单纯就 “ 知识 ” 而言,更特指 “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人文教育就是基于此方面的人文科学的教育。它以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以完善人格,充分重视人的科学精神的培养为初衷,是一种对人的终身教育。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它是促进人的健全发展的教育。人文教育应含有四个层面的意义:第一, 人文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明白人文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所特有的文化素养。人类赖以进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可分为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由于人们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人的衣食住行等行为具有了文化的属性。这种文化属性,使人从狭义运动界中提升出来。人在何种程度上对待自己的肉体机能 , 可以用来判定人在何种程度上把自己与动物界区别开来 , 或使自己成为何种文化层次、何种意义上的人。人文精神及其教育在这里的价值体现是:追求人类对于自己的外在自然和自己的内在自然 ( 动物式的情欲 ) 的自觉超越 ,使人的感性生活具有日益丰富而健康的文化品位。作为精神活动的人文教育,在上述层面上的目的及功能在于:帮助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年,克服“ 自然人 ” 以及社会历史进程中必然产生的弱点,避免其误入歧途 ,成为极尽欲求的人; 扬弃贪婪、自私、懒惰、专制、狡诈、嫉妒等动物式自然性及社会进化中无法避免的消极面,使其成为有品德、有学识、有进取心的人。这便是人文教育的历史使命之一。 第二,人文教育就是要促成个人确立个体精神原则 ,尊重个人自由地运用其理性的权力。人文精神是诗性的,它充满浪漫色彩的美好理想;但人文精神同时也应当是理性的、经验主义的。它尊重每一个人的活生生的人生体验和智慧 , 尊重每一个人独立的认知、情感和价值选择的自主性 , 尊重每一个人避苦求乐的自然人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胡绳先生曾在《理性与自由》一书中指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性 , 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 有自主决定的能力 , 有思想与行动的自由 , 只有由自己的感觉、意志和思想来决定自己行为的人才算得是一个人。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类的伟大来自思想。”他还指出,人类的全部高尚集于思想。显然 ,只有尊重思想自由,人们才能独立思考、探索,才有创新思维的生成,才有科学真理的不断发现。当然,上面所说的“自由” 、“自主”是有合理限度的,是受一定社会历史的具体条件所制约的。马克思曾把理想社会的最高成果看作是 “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未来社会则被规定为 “ 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 ”。因此 ,这一层面的人文教育应以塑造“全面而自由发展” 的人为旨归,并营造一个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第三,人文教育就是要在使受教育者教养有素的基础上,尊重人的情感和意志自由方面的发展。尊重情感的自由,才能有真挚的情感抒发,而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而获得广泛的社会化的情感共鸣。情感和意志曾被当成非理性的东西而遭贬低,人们往往忽视了激情、热情、意志力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之本质的力量。叶澜先生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颇能说明情感、意志与人文教育的密切关系。这段精彩论述是这样的:“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 ?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 ” 这是教育对人性之觉悟,这是教育的人文精神。有的教育学者也认为:人的生成不仅包合理性方面,而且包含着非理性方面。不仅如此,人的生成在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方面都存在着言说的和缄默的两个层面。因此,教育过程决不能只是限定在理智的教学范畴中,简单地加上情感、意志、直觉、信仰或“非智力因素 ”之类 , 它还必须包括那些不可言说的、只能以现实的生命活动表达出来的生长发展。  可见,不可言说的情感交流和 “ 身教 ” 是至关重要的。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教育过程 , 这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第四 , 人文精神及其教育既体现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 并表现为真善美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又具有超越当下而展示未来的韵味。这种超越可体现为某种终极关怀,也可能具有某种精神乌托邦性质。前者往往意味着反思与批判,后者则承担着对世俗的制衡。当然,这种超越和制衡也有其合理性的限度,否则将走向它的负面。由于人文精神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哲学问题,是一个对于人类的爱的终极关怀问题,那么,拥有这种终极关怀的教育学者,就应该具有这样的品质:他们意味着拥有对人生命本身的敬畏和关注。在这种敬畏和关注中,饱含对人类命运和境遇的体察和同情,时刻怀着对自己和他人 ( 尤其是受教育者 ) 生命的期待。不将自己的关怀视野局限在有限的生命和生命的有限上,总是试图超越有限,关切无限,并在这种对有限的超越中,在教育及其思考中,赋予人的生命以价值和意义。他全部的目标是通过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最大限度地完善人的生命 ,使人性的光华在教育中得以闪现。最重要的还在于他试图以教育为手段,促成人类整体与个体全面、自由地发展具有体验性的生存的性格,亲身参与教育过程,并参与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历程和生命价值的获得过程中。他的一生都在竭力追求这样的终极价值 :智慧、美、真理、公正、自由、勇气、希望和爱,试图使自己作为学者的命运与人类的令命运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鉴于此,我们说人文教育并不等于人文学科教育。毫无疑问,人文学科 ( 诸如文、史、哲、艺、体等 ) 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但主要并不等于全部。人文教育专业不是单一学科支撑的教育专业,而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途径所构成的科学的系统工程。高等师范院校开办人文教育专业的根本目的,就是注重中小学教育师资的健全发展。因此我系开办人文教育专业以突出师范性来实现培养目标,具体而论,首先是高尚健全人格与师德的培养。所谓高尚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具有健康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它是做人的根本,同时也是高尚师德的基础。其作为高等师范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在多种文化知识的学习中,获得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 最后内化为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情操、优秀的品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远大的抱负,献身教育事业。 其次 ,广博知识的积累。学高为师,教师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学识渊博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人文教育中突出师范性,斗即注重培养对象必备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相关知识的博览,达到两者互补、触类旁通、全面发展,为未来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培养科学求实的拼搏精神与创新能力 , 使受教育者所学知识最终转化为能力,同时通过大量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我系开办人文教育专业 , 可以使受教育者稳固形成知识、能力、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理想构建 , 最终成为 “ 集学习的指导者、智能的开发者、价值的引导者于一身的新型教师。”
   
三、我校开办人文教育本科专业的条件
   
一项事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条件。我系开办人文教育专业除了前面所说的面临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大好机遇之外,就从学院所处的云南省来看,作为立足于楚雄这一相对落后地区的高校 , 这一专业的开办既是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我校开办人文教育本科专业有着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
   
( 一 ) 我院的生源所在地,特别是云南省、楚雄州及滇西地区中小学对人文教育类综合课教师的需求。
   
随着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化,各中小学已开设了人文教育类课程。而目前从事这类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没有受过正规的人文教育专业的训练,缺乏人文教育类课程教学应有的学科知识和能力。这种不足必然会影响到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相应地也就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让开设此类课程的目标难以实现。师资的欠缺,必然导致我们富有深远意义的中小学教育改革面临尴尬。中小学教育正渴求具有人文教育专业素养的教师。
   
( 二 ) 云南省及周边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对人文教育
   
专业人才的需求人文教育专业人才不仅适用于中小学教育专业,还适用于社会管理、教育行政、人事培训、宣传、出版、影视、网络等各个领域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毋庸置疑,云南省及周边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所需人文教育专业人才尤其人文教育本科专业人才的动态缺口很大,迫切需要高校及时地、源源不断地培养高水平的人文教育专业人才。
   
( 三 ) 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
   
作为新建的楚雄师范学院,生存与发展一直是全院师生共同关心的大问题。每一位有志于学院改革发展的师院人都在积极探寻如何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取得竞争的胜利。拓展办学领域,开办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富有生机的专业无疑是一个有效途径。目前,云南省内类高校还没有谁开办人文教育专业,我们抓住、抓好这一机遇可以占有更多、更好的机会。社会和学校的需求,保证了我们的生源,解决了我们的招生与就业之忧。
   
( 四 ) 中文系有办好人文教育本科专业的实力和有利条件
   
1. 有可依托的综合学校的优势

人文教育专业是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集合了多门学科和多个领域。楚雄师范学院是一所兼有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的各个学科可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借助各学科专业的力量可以开设人文教育类多门课程。
   
2. 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的举办本专业的经验

人文教育专业的开办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不是首创。其他高校已有成功的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借鉴。同时,在我院二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我院的很多专业都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渐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办学思想,即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先导,开放式办学, 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中心。在此思想引导下,我们不断借鉴发达国家的办学模式,把培养目标及过程向社会开放,有针对性的设立教学计划、大纲和课程,并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改进和提高,已基本形成了自己一套富有成效的教学系统。这些办学经验同样可以为我们开办这一专业提供有力的经验支持。
   
3. 有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
   
中文系创办于 1978 年,现已发展成为一个专业建设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良好、办学水平较高的大系。 中文系现有专业教师 23 名,其中教授 2 名,兼职教授 5 名 , 副教授 14 名 , 讲师 5名, 助教 2 名, 研究生 9 名 , 教师毕业于云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不同类型院校 , 并有多数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进修 , 学缘结构合理。教师梯队结构合理,教师不仅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 而且还有很强的专业实践和科研能力,以及丰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师中获得省级教学科研带头人培养资格 1 人,省级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获得者 1 人, 教学名师 1 人 , 多人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为保证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在学校的支持下,中文系不断加强教师的知识更新及进修培训 , 其中 3 位教师正在攻读相应的博士学位,3 位教师正在攻读社会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硕士学位。同时还聘请客座教授 5 人客请课作教授5人(来自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定期请客座教授来系讲学。通过本系教师进修和外聘专家讲学,充分发挥系室对教育资源的组织转化功能,使我们的教学始终保持与教育前沿比较接近的水平。
   
4. 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培养体系和开拓进取、勇于探索的开放意识多年来,中文系倡导和推行主体性教育。

全系教师以学生人格、个性、创造力培养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通过不懈的努力,推动了全系专业教育、教学的系统改革。改革中一方面以拓展和深化教学发展和改革为重点。在专业建设中突出抓两性 , 其一、 规范性, 即按照教育部和学院专业建设基本要求规范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下 驭。其二 、特色性, 即结合面对的人才市场的特殊需求和自自身特点 , 突出交叉性特色 , 拓展专业建设空间。在教学管理中 ,2001 年始迈了三大步 :规范教学和革新教学双向推进;教学突出五性,科学性、学术性、实践性、互动性、育人性;在主体性教育、发展性教学的平台上推行研究性学习。在专业支柱构建中 , 逐步加强两个支柱: 一是加强教研室建设,以强化专业系统的基层组织;二是加强学科建设,以强化专业系统的核心结构。深入到学科建设内部,构建基础性、拓展性、技能性、研究性 “ 四合一”课程告体系。
   
在学生教育管理中,以培养和健全学生综合素质为本。以主体人格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以打好基础,强化自学、应变、操作、研究能力为基本要求,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运行学生培养系统工程。中文系毕业生综合素质、应变能力、发展后劲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过去的 “专升本 ” 录取率占报考人数的90% 以上 , 在全省同类院校居于前列。
   
5. 有突出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支撑

在教学管理中,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创造了显著的教改成果。在丰富传统教学手段特别是加强 “ 研讨式 ” 教学和“走出去、请进来 ”等实践环节的同时,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已有等多门课程采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 并开设有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已申报省级重点学科 1 门 ( 汉语言文字学), 院级重点学科 1 门 ( 汉语言文字学) ,院级重点课程 2 门( 古代文学、现代汉语) ,精品课程 2 门。
   
在严抓教学、成绩突出的同时 , 系、教研室两级充分发挥科研组织的引导功能 , 注重科研与教学相长 , 调动全系教师积极性 , 定期研讨、交流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信息、科研成果 , 引导教师从事学科研究、教育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 创造了有较高质量的丰硕成果。仅近三年来就发表有国家权威期刊论文 2 篇、核心期刊论文近 70 篇 , 专著 3 部 , 教材 3 部 , 在汉语修辞学、民俗学、中国文化、美学、唐宋文学研究、地方文化研究等领域均已取得了较有影响的成果。
   
6. 良好的办学条件
   
我们重视常规和电子教学条件的建设,主要有:重点建设学科资料室;现有图书近 4000 册,各种期刊 25 种,语音演播室一个,多媒体教室 1 间,课件制作设备一套,有 10 个教育实习基地,有比较完善的教学条件使学生有较好的外围学习资源。
   
7. 有特色的发展规划
为确保办学目标的实现,中文系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其指导思想是针对社套不断变化的人才、科研和社会服务需求,坚持开放式办学 ,持续建设教育教学中心、科学研究中心、社会服务中心 , 为培养合格人才发挥教学实体应有的作用。
   
四、人文教育专业建设发展的基本构想
   
师范和非师范两类专业协调发展,持续建设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主干的专业系统。
   
独立和与其他系或者社会合作成立相关研究所。
   
主要指标和步骤——
   
专业建设:
   
2009 年秋季开办人文教育本科专业。
   
2010年秋季增设中国语言文化本科专业 。
   
2012 年建设好三个比较成熟的专业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文教育专业、中国语言文化专业。
   
本专业学生规模:
   
2009 年招新生 60人左右,在校生为 520 人左右 。
   
2010 年招新生 60 人左右,在校生为 120 人左右 。
   
2011 年招新生 60 人左右,在校生为 180 人左右 。
   
2012 年招新生 60 人左右,在校生为 240 人左右 。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数量按上级规定比例适度增长,2008 年 25 人左右, 2009年 28人左右,2010年30 人。
   
教师学历结构逐步合理和优化,2009 年硕士占教师总数的60%,博士占教师总数的 5%。
   
教师职称结构逐步合理化 ,2008 年以前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 66%,2009 年教师职称结构达到合理化。
   
教师知识更新逐步先进化,2009年以前重点实现教授、副教授知识更新制度化,2010 年实现所有教师知识更新制度化。
   
教学管理:
   
2008 年教学管理实现常规化基础上的一定个性化。
   
2009 年教学管理实现常规化基础上的突出个性化。
   
2010 年教学管理初步形成稳定特色和传统 。
   
科研项目和机构:
   
2009 年以前承担一批国家、省级科研课题。
   
2010 年成立和建设与本系专业相关的研究中心、研究所。
   
党团工作:
   
党团工作的发展和提升与本系其它工作的发展和提升熔为一体,形成有机系统。
   
2009 年以前党团工作形成良好的特色和传统。
   
组织机构:
   
2009 年形成合理的行政、教学、科研、服务组织系统,包括系、专业、教研室以及研究中心、研究所、服务机构等。
   
2009 年形成合理的党团组织系统 ,包括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以及团总支、团支部等。
   
主要策略:
   
院系领导机构成员持续学习,保持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
   
坚持教师、干部在职政治、业务学习和进修,保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素养。
   
推动研究性教育教学和研究性工作,促进教育教学和相关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推进教育教学和相关工作评估系统的建设和运行,促使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