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概况
云南省玉溪技师学院是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为目标的技师学院,学院占地364亩,现有在校生1.2万余人,教职工618人。学院实施院系管理,下设机电技术系、财经系、数控技术系、汽车技术系、计算机技术系和建筑与环境技术系6个系,共开设40多个专业。
学院实施“名师名校”战略,推行全员进修制度,强化“硕士型”、“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现有硕士及在读硕士58人,“双师型”教师247人,技师、高级技师111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9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名师33人,校级学科带头人26人,中高级考评员101人,中高级职称199人,高技能人才184人。
学院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注重实效”为指导,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德技双优、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导向,以党团组织建设为核心,以国家科研课题为引领,以全员班主任制度为保障,以开展“校企”、“校军”、“校警”、“校镇”合作为平台,以传承中华经典文化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为重点,构建德育工作体系,创新育人机制,凝聚德育合力,增强了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院设有机电类实训中心、汽修类实训中心、数控类实训中心、焊工类实训中心、财经类实训中心、计算机类实训中心、机械加工中心、农村干部技能培训基地和汽车驾驶培训考试基地。设备资产总额近3000万元。
发展历程
云南省玉溪技师学院创建于1978年,1992年晋升为省级合格技工学校,1994年晋升为省级重点技工学校,2003年晋升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005年被确定为云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晋升为国家高级技工学校。30多年来,学校坚持立足服务玉溪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始终不动摇,坚持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不动摇,坚持“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不动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实现了全日制在校生、年培训鉴定双双突破1万人的规模。学校于2009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0年11月16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玉溪技师学院,实现了从普通技工学校发展成为高级技工学校,最终晋升为技师学院的目标。
学院组成
学校始建于1978年,分财贸学校、技工学校、工业学校各自发展。2001年,玉溪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将三校合并组建成集财经类、技工类、工科类教育为一体的公办全日制玉溪工业财贸学校、玉溪高级技工学校。2005年,以玉溪工业财贸学校、玉溪高级技工学校为龙头,组建了玉溪市工业财贸职业教育集团。
学校占地面积499亩,建筑面积18余万平方米。校园内绿树成荫,花草覆地,四季常青,环境优美,享有“绿色学校”的美誉。
学校教育教学、生活设施齐备,教学楼、科技楼、实训楼、实习工厂、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田径运动场等一应俱全。建有网络信息中心及多媒体、实训、科技、培训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强化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图书馆藏书11万余册,馆内有电子阅览室等先进设施。
学校专业门类宽广,适应不同学子学技能的需求。开设有会计、计算机、数控机床加工、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环境保护与监测等7大特色专业群30多个专业,其中会计、环境保护与监测为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首批骨干专业。
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就业导向,服务宗旨,高端引领,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以“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校训,以“言传身教”为教风,以“德技双优”为学风。推行全员班主任制,重点抓“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育人机制;突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军合作的办学特点,实行“一年在职业高中学基础,一年在我校学技能,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的“三地式+三段式”职教集团内部的办学模式。
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先后在上海、广州、青岛等大中城市建立了“2+1”顶岗实习就业关系,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迄今为止,学校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逾两万名实用型人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获得荣誉
近几年来,学校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办学成绩卓著。2003年学校被评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004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晋升为国家高级技工学校,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全国100所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学校、全国中职院校就业质量100强学校。学校还被评为“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学校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区域性实训基地、云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第23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云南省电工、焊工外派劳务培训基地、云南省乡镇企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玉溪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玉溪市10万建筑工人培训基地。2006年学校被评为“云南省十佳职业技能培训先进单位”。
展望未来,学校深化改革,推进教育创新,立足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着力培养技能精、素质高、重创新的高技能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再创辉煌。